dir123导航

共 5189 篇网址
搜狐网

搜狐网

搜狐网为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最新资讯,及搜索、邮件等网络服务。内容包括全球热点事件、突发新闻、时事评论、热播影视剧、体育赛事、行业动态、生活服务信息,以及论坛、博客、微博、我的搜狐等互动空间。  搜狐——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  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NASDAQ:SOHU)  北京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  中国互联网领先品牌  中国互联网主流人群获取资讯和交流领先的网络平台  中国搜索引擎的鼻祖  中国互联网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综合门户网站的创始者  搜狐门户矩阵:中文世界领先的网络资产  超过4亿的注册用户  拥有领先技术的搜索引擎-搜狗  第一家拥有三个美国上市公司(NASDAQ:SOHU、NASDAQ:CYOU、NYSE:SOGO)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搜狐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媒体、搜索、在线游戏集团,拥有搜狐公司(NASDAQ: SOHU)、畅游公司(NASDAQ:CYOU)和搜狗公司(NYSE:SOGO)三家美国上市公司,是中文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品牌之一。“搜狐”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也是2008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搜狐为中国超过7亿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全面网络服务。  1995年11月1日,张朝阳博士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归祖国。次年8月,依据风险投资创办搜狐的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8年2月,爱特信推出搜狐,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横空出世,搜狐品牌由此诞生。“出门靠地图,上网找搜狐”搜狐由此打开了中国网民通往互联网世界的神奇大门。  1999年,搜狐推出新闻及内容频道,奠定了综合门户网站的雏形,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门户时代。由于张朝阳先生对互联网在中国的传播及商业实践作出的杰出贡献,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并先后登上“财富”论坛和《亚洲周刊》封面。  2000年7月12日,搜狐公司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NASDAQ:SOHU),从一个国内知名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品牌。2000年,搜狐收购中国领先的年青人社区ChinaRen校友录,树立国内领先的中文网站地位。2002年第3季度,搜狐公司在国内互联网行业首次实现全面盈利,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带动了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全面飙红。2005年11月,搜狐签约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2009年4月2日,搜狐旗下子公司畅游(NASDAQ:CYOU)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搜狐公司因此也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纳市的第一个“双子星”。2010年9月,搜狐视频的独播剧15天播放总量超过2亿,成为中国网络视频历史上首部进入“两亿”播放量的电视剧。2013年4月24日,搜狐公司旗下移动互联网产品搜狐新闻客户端用户量突破一亿,成为国内首个用户数过亿的新闻客户端。2015年第一季度,搜狗输入法在PC端的覆盖率达到92%,移动端活跃用户规模排名前三。 2017年初,搜狐新闻客户端与搜狐视频客户端的覆盖用户数分别超过5亿。2017年11月,搜狗(NYSE:SOGO)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凭借强大的竞争实力,搜狐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诸多知名产品的超级互联网平台,包括:媒体(搜狐网、搜狐新闻客户端、手机搜狐、搜狐资讯客户端、搜狐焦点、搜狐汽车)、视频(搜狐视频、搜狐视频客户端、搜狐娱乐)、社交(狐友APP)、搜索(搜狗搜索、搜狗输入法、搜狗高速浏览器、搜狗地图)、人工智能(AI搜狗同传、搜狗AI主播、AI录音笔,AI翻译宝等)、游戏(天龙八部系列游戏、17173平台)。  目前,搜狐已经初步实现了从创立伊始确立的“让网络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理想。在中国网民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中,搜狐也始终在为大多数中国网民提供优质服务。
0
白云区教育局

白云区教育局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拟订有关政策措施与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根据国家和上级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教育发展的目标、思路和策略,组织拟定我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规划、指导区教育部门负责的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下同)布局调整,负责教育事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分布。  (三)负责区级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检查本区教育财政拨款的执行与使用情况;指导学校的基本建设和财务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对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四)负责全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与发展的统筹管理工作;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业务工作;负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根据上级要求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按权限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计划并指导实施,管理本区教育招生考试工作。  (六)规划、指导和协调教育系统的科研、科普工作;组织、指导教研机构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规划、协调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学校电化教育、教育技术装备、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建设;组织指导教材和教学用书及资料的选用工作;指导教育系统政府采购工作;管理教育口的国有资产,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  (七)按管理权限负责全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办、撤销、合并的审核或审批工作;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区社会力量办学工作。  (八)负责督政、督学工作,按照上级有关教育督导工作的规定,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及教育管理部门和区本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和评估。  (九)负责本区教师工作,组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规划、指导校长、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和专家队伍建设工作,改革和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办法,统筹中小学校长的培养、考核、任免和调配,规划、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负责本区教师管理工作,推进学校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  (十)指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国防教育、团队工作、体育卫生、社会实践与艺术、科技、环保工作;指导学校安全、稳定和保卫工作。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工作和对违法违纪案件的审理。指导、协调纪律检查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  (十一)领导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众组织,支持这些组织依据法律、章程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主管本区的语言文字及普通话推广工作。  (十二)承办区委、区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0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系教育部直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事业单位,前身是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的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其主要职责是:从事教育装备的理论、政策研究和技术开发,承担教育装备标准化、质量检测、咨询、培训等工作;根据教育部委托,制订教育装备发展规划,指导学校装备建设,提高我国教学实验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促进教育装备行业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0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是深圳市机构改革新组建的单位,由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更名而成。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农业、畜牧业、渔业、海洋经济、工业、外经贸、商业、保税区、信息化等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起草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组织拟订相关行业发展战略、专项规划和政策,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负责农业、畜牧业、渔业、海洋经济、工业、外经贸、商业的行业管理;负责有关行业运行监测、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三)按规定负责农业、畜牧业、渔业、海洋经济、工业、外经贸、商业、保税区、信息化相关业务资金和专项基金的申报、管理和使用。  (四)统筹协调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并监督实施,按分工负责产业用地管理;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参与组织实施国家、省有关科技重大专项;负责相关领域内的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五)指导农业现代化建设;负责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畜牧业相关监督管理;按规定负责农业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负责重大动物疫情控制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兽医制度;承担动物及动物产品防疫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责任;组织协调“菜篮子”工程。  (六)承担海洋经济、渔业管理职责。承担统筹协调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工作;负责渔业资源及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增殖、渔港建设管理工作;组织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指导港澳流动渔民的管理协调,并与港澳有关部门建立联系。  (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承担牵头协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责任。按规定对特殊流通行业进行监督管理;负责会展业管理。  (八)组织协调电力经济运行,依法实施电力行业管理和改革;组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清洁生产以及农业、工业、商业的能源节约和节能监察工作。  (九)承担组织实施重要物资的储备和市场供应的责任;负责粮食行政管理和盐业、药品流通管理。  (十)指导和管理进出口工作,组织实施有关进出口商品配额计划;管理加工贸易业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导和管理服务贸易工作,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按规定办理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的事宜,指导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产业损害调查工作。  (十一)指导外商直接投资工作。按权限核准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变更、重大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法律特别规定的重大变更事项,依法监督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合同章程的情况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十二)负责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工作。指导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和开拓国际市场,依法管理和监督境外企业设立、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援助;负责牵头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  (十三)负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统筹、规划和申报工作;指导、协调保税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十四)负责国防科技工业的综合协调和管理,组织指导国防科技工业的军转民工作,组织指导民用部门军品配套工作。  (十五)负责国内经济交流与协作,推动外溢型经济发展;负责对口支援、同富裕工程和扶持老区建设工作。  (十六)统筹推进信息化工作;推广信息化领域新技术、新标准;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按规定协调管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通信管线、机楼(站点)、公共通信网络和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工作;指导协调无线电通信业务工作。  (十七)协调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统筹建设全市党政机关信息网络、基础信息库等信息基础设施,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和管理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统筹协调全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工作,协调推进全市电子政务流程优化工作;负责信息安全综合管理工作,组织协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承担信息安全应急协调责任。  (十八)承担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负责民用爆破器材行业及生产、流通安全的监督管理;负责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管理。  (十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二十)承办市政府与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0
珠海市公安局

珠海市公安局

珠海市公安局,是珠海市人民政府下设主管全市公安工作的职能部门,受市政府、广东省公安厅双重领导。各区设公安局(分局),在街道设派出所。局办公地址:珠海市梅华西路2300号。  主要职能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地方性公安法规、规章,并指导、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二)维护全市社会治安秩序,掌握、分析、预测社会治安以及调查研究港澳台社会动态新情况、新问题,为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提供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方面的重要信息以及提出相应对策;部署全市公安工作,并指导、检查落实。  (三)负责做好全市公安干警政治思想工作和队伍建设;指导、检查、督促各级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组织、落实公安机关督察工作;按规定权限实施对民警的监督;查处或督办公安队伍重大违纪案件。  (四)负责侦查公安部门管辖的各类刑事案件以及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案件,查处治安案件。  (五)指导、监督本市各级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依法管理户口、居民身份证、枪支弹药、危险物品和特种行业等工作。指导全市金融、邮电、水利等系统经济警察队伍的业务工作;指导监督全市行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及其组织建设。  (六)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秩序以及机动车辆、驾驶员管理工作。  (七)组织实施消防工作,依法进行指导、监督消防工作。  (八)管理出入境事务和外国人及港澳台人员在珠海居留、旅行的有关管理工作,指导边防部门的公安业务工作。  (九)组织公安科研工作;规划公安通讯、信息技术、刑事技术和行动技术建设;为各级公安机关提供信息、技术、后勤、装备等服务;负责全市公共信息网络的安全监察工作。  (十)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外宾以及省主要领导在我市期间的安全警卫工作。  (十一)负责看守所、拘留所、收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管理工作;受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委托审定劳动教养。  (十二)负责保安行业的管理,监督《广东省保安服务条例》的实施。  (十三)负责本市公安机关与港澳地区警方和国际刑警组织的联络、交往和协作。  (十四)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等领导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0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原法律系)始建于1981年,1982年开始正式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及科研机构。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基地和法学学术研究中心。学院拥有内蒙古自治区仅有的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最早获批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学专业也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首批品牌专业。目前,本科专业同时招收普通文科学生和蒙授文科学生。  法学院有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1个,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4门,自治区级本科生系列课程教学团队1个。2012年,法学院获批成为国家“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3年,法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共建校外法学实践教育基地,经教育部批准为地方所属高校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5年,法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共建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也成为自治区专业学位改革试点单位。  法学院有教师59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教授9人,副教授2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人,博导3人,兼职博导4人,硕导29人。法学院设有内蒙古大学党内法规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地方立法研究中心、民族法研究中心、人权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目前,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其中重点科研项目2项,其他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教师中,1人任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副会长,20人在国家级法学学术研究团体任常务理事或理事。多名教师受邀参与自治区地方性法规起草和自治区司法机关组织的重大疑难法律问题论证工作。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学术交流,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余人(次)。近五年,学院教师出版专著22部,在《政法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研究优势逐渐显现。  法学专业除开设必修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外,还设有辩论课、模拟审判训练、社会实践、司法检验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学校图书馆、法学院资料室藏书共计12万余册,丰富充足的文献资料极大地满足了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法学院近40年的办学历程中,已培养本科生36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900余人,绝大部分已经成为自治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法学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为边疆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的起点上,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学院必将坚持“立足北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努力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科。
0
吉林化工学院

吉林化工学院

吉林化工学院成立于1958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国江城吉林市,是吉林省仅有的一所化工类高校。学校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化工优势突出,产学研合作优势显著,确立了“育人为本,科研为要,人才为重,特色为先”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一面向、三并重、三相融”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工程师的成长摇篮,管理者的培养基地”的办学特色。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被誉为“共和国化工人才的摇篮”。  坚持以工为主,培育“大化工”专业集群,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级学科5个。2009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全国地方普通高校首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2015年再次通过认证并获6年有效期;2017年制药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6年有效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全日制在校学生1.65万人,专业设置涵盖理、工、经、管、文、医6个学科门类,开设48个本科专业,5个卓越计划专业、1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3个高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硕士授权点1个,形成了硕士、本科和高职多层次办学格局。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在省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强化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努力培养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1131”方案)》,培养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现有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吉林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转型改革试点专业共18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6个,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实验室开放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属高校前列。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一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在“中国公办大学创业竞争力排行榜500强”榜单中排名120位。  坚持特色发展,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5个,省级科研平台16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校大力实施科研提升工程,在化工过程的模拟与分析、换热网络优化与节能等研究领域填补了省内空白,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在精细化学品开发、无损检测、流体密封、水污染控制新技术、航空维修等研究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学校积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学者1人,吉林省第三批“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吉林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名师等22人次。1名教师荣获“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  注重开放发展,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积极搭建多口径、宽视野的成长平台。目前已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成功开展多模式合作办学,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同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合作办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已招收两届学生。来华留学生教育蓬勃开展。  风起扬帆正当时,逐梦奋进再起航。学校将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不忘初心,笃定前行,为建设“竞争力强、影响力广、具有化工优势和鲜明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工科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0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学校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原隶属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学校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主动适应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的经济建设需求,形成了以电力特色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校共有14个学院,5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5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9个,其中一流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4个、新兴交叉学科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学校有教职工14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人选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1个。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构筑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方针,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4个,吉林省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26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8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43项,为推动科技进步以及电力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学术交流。1998年获批培养外国留学生。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1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  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教师群体和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特色发展、开放合作”战略,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0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48年,隶属于河北省妇联,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全国独立建制的五所公办女性教育高等院校之一。学院是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国家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女性教育示范校、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学院多次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教育考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有彭佩云、车俊、鲁昕、井顿泉、许宁、谭琳等29位国家和省部级领导到校视察,对学院的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院主校区坐落于石家庄市西南高教区、秦皇岛北戴河校区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银涛路12号,现有全日制专科在校生8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6300余人。学院紧密贴合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现代服务业,开设学前教育、护理、财会、乘务、电子信息、服装、设计七大专业群30余个专业;拥有学前教育专业、服装专业国家级实训基地,省财政支持的经管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室近200个;建有校外实习基地300余个;与北京富友嘉华会计咨询有限公司(中石油会计代理公司)、河北省国防科工局、河北省省直幼儿园、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首都新机场集团公司(固安)、河北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天测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顺捷河北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等200多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达成密切的就业合作关系。目前,学院是河北省学前教育职教集团牵头单位、河北省会计信息技能大赛竞赛基地、教育部、卫生部护理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河北省纺织服装教育集团核心成员单位、河北省服装设计与模特大奖赛竞赛基地、河北省空间信息产业联盟发起单位、河北省女性创业培训基地等。  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学院还承担全省妇女干部、女企业家、社会职业女性、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了社会性别角色、女性身心调适、女性礼仪修养、女性维权、女性生活技能等内容的培训,年培训10000人次以上。学院与英国巴内特•索斯盖特学院、韩国又松大学等高校开展多类合作项目,搭建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立足于职业教育,学院逐渐成长为集普通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妇联干部岗位培训、国际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职业技能培训五位一体的多层次、多类别协调发展的国内一流女性高等教育院校。
0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国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创办于1955年。历经河北省戏曲学校、河北省戏剧学校、河北省艺术学校等发展阶段,2001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在60余年办学历史中,学院扎根燕赵文化沃土,孕育传承“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爱艺如命”的河艺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学院曾先后被评定为“省部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 “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学院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也是省内唯一一家文化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点。  学院位于石家庄市青园街,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4000人,教职工3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00余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88人。另常年聘有于魁智、李胜素、于文华、梁召今、于丽娜、王少军等一大批艺术名家担任学院客座教授。  学院举办高职和中专层次艺术教育,设有戏剧、音乐、舞蹈、美术、艺术教育、影视、传媒、文化管理等专业系和基础教学部、社会教育部、中专部等教学部,音乐表演(声乐方向)为河北省省级示范专业,河北民间舞、声乐表演、绘景技术、教师舞蹈技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为河北省省级精品课程。舞蹈系建有河北省首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舞蹈实训基地。影视广告专业、美术(舞台美术方向)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被确立为全国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舞美制作基地被确立为高等艺术职业院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舞蹈表演专业获批全国艺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被确立为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骨干专业;舞蹈表演专业获批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骨干专业。  学院在办学历程中名师荟萃,育人成果显著。先后有宋德珠、贾桂兰、刘香玉、齐兰秋、周树堂、王怀骐、张荣培、金雪琴、罗惠兰、钱浩梁、马子兴、肖月珠、杨正华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在校执教,培养了辛宝达、李胜素、彭蕙蘅、许荷英等2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培养了于文华、梁召今、于丽娜等优秀歌唱家,培养了以王少军、张国君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以庞彦强、周大明为代表的文艺理论家,以杨勇、张立军、李北达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家,以赵燕国彰、杨志刚为代表的影星视星,以及各类文化艺术人才一万三千余名。许多校友成为优秀的文化事业管理者和文化企业家。学院师生积极参加省内外重大文艺活动,连续多年走上央视春晚舞台,在国家级重大专业赛事中屡获殊荣。  学院以“崇德 尚艺 惟美 求新”为校训,紧密依托文化行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了以教学促实践、以实践带教学的育人模式。近三年来,先后独立创排河北梆子《孟姜女》、《牺牲》,以及舞剧《红山女神》,在省内外巡演取得良好反响。2014年,学院启动人才培养“提质提效”活动,师生在多项国家重大艺术赛事中连获佳绩,获得“文华艺术院校奖”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金奖、CCTV学京赛金奖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获奖层次及数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近四年来,师生获省级以上专业比赛奖项累计达460多项。  2013年12月,学院第一次党员大会全面总结了升高职12年来的各项工作,明确提出要坚持“特色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方针,扎实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条件改善、规章制度建设和党的建设四项工程,深入实施质量与特色战略、开放办学战略、大学文化建设三大战略,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高职艺术院校的奋斗目标。  2015年,学院举行了隆重热烈的60周年校庆活动,凝聚力量,继往开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一代河艺人满怀信心与激情,将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谋划学院发展,努力为河北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续写河艺更加壮美的新篇章。
0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2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并报教育部备案,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地处北京之东、首都之临,是河北省内距首都最近的公办高职院校。学院地处首都经济圈核心地带,位于北京以东20公里,距北京天安门广场30分钟车程,南距京哈、北距京平高速均不超过10公里,北京开往三河的930路公共汽车直达学院,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明显。  学校周边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燕郊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开发区内华为、富士康、京东方、中兴、美国天合、日本东芝、德国西门子、澳大利亚BHP、韩国LG、德国鲁尔、汉王制造有限公司、神威药业、协和药业、燕达集团、汇福集团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著名企业落户,学院与其中60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主要以首都经济圈和大北京地区为主,丰富的就业途径、广泛的就业市场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事业平台。  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专业设置包括工、管、经、文、艺五大学科在内的综合性高职院校,设有机电工程系、财经系、计算机工程系、艺术与外语系(筹)、公共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学院坚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道路,突出“重实践教学、重技能培养、重人格培育”的办学特色,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规划总占地600余亩,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5%和30%以上。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装备精良,建有高标准专业实习室62个、具备生产功能的现代化实训车间1.5万平方米;配有日本原装进口大型数控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器人等国际最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300多台套及性能先进的计算机1800余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拥有高标准现代化图书馆,现藏纸质图书31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中外文期刊400余种。  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2012年我院在原有招生专业基础上,新增 “营销与策划”、“物联网应用技术”、“艺术设计(书法方向)”三个高职专业,招生专业总数达到十五个。其中,“艺术设计(书法方向)”专业为我院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专业,共同培养高层次书法专门人才。“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  学院以“坚持一个方向,做到两个满足,实现三个结合”为办学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坚持一个方向即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方针,依托自身区位优势,立足廊坊,面向京津冀,为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做到两个满足即最大程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需求;实现三个结合即实现办学与市场结合、教育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0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河北省教育厅,是河北省首家独立建制的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是河北最大的培养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国家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重点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校园占地面积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10000余平方米。现有在校生10500余名,其中信息技术类专业在校生7338人,规模位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全国著名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先生为学院名誉院长。  在45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秉承“笃学、恒志、尚行”的校训,遵循“学院与社会零距离,学生与岗位零距离”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高职、服务IT”的办学定位,弘扬“以人为本、民主和谐、创业创新、自强不息”的学院精神。围绕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瞄准高端高新产业,加快新专业的布局和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着力打造“一核”即信息技术,“四产”即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五群”即软件技术专业群、影视动漫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互联网商务专业群、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的特色专业集群。
0
沧州师范学院

沧州师范学院

沧州师范学院坐落于河北省东部渤海之滨、运河之畔的沧州市,秉承“明德博学知行日新”的校训,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以教育类学科为主,涵盖文、理、工、管、艺术等多学科的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学校始建于1958年。1962年更名为沧州师范学校,1970年并入泊头师范学校,1976年复建沧州师范学校,1984年升建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5月,沧州地区教育学院并入沧州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9月,沧州师范学校、沧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沧州农机工程学校并入沧州师范专科学校,2010年3月升建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更名“沧州师范学院”。201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规划用地1028亩。现已完成713亩的规划建设,附属中学占地62.8亩,政府新批建设用地249亩。目前建筑面积36.32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实验(实训)室239个,校外实习基地158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0万册,纸质期刊1439种,电子图书53万册,其中线装图书6000余册,《许氏说文》为明末清初影印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为1936年由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委托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申报》《大公报》等珍贵影印资料200余册。有15个数字资源数据库。校园网全面覆盖教学与办公区。  现有教职工979名,其中专任教师75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2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545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教师。外聘教师89人,并聘请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17个二级学院,目前有专业本科47个,专科26个,学科专业涵盖文、史、理、工、管理、教育、法学、农、经济、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形成以师范专业为基础,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主要面向河北省招生,生源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截止2019年9月,沧州师范学院共有在籍全日制学生14921人,其中本科生11903人,占全部在校生比例为80%。  建校近60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造就了一批以资深文物鉴定专家赵榆、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韩宝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等为代表的文化教育精英,许多毕业生成为省、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近几年,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5000余人,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近万人。近几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录取数与报名数比例)连续五年保持较高水平,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近五年,在国家级、省级电商大赛、创业创新大赛等各类专业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奖200余项。冰窟救人的大学生王盼荣登“中国好人榜”,杜茜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并出席全国第十七届团代会,王思源入选第十届“沧州好人”。  我校化学专业是教育厅首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与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是河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有2门省级精品课。获河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我校有应用化学与文艺学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有中国武术培训基地、齐越教育研究中心、河北省绿色化学研究中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21个科研平台。学校建有3个独具特色的科研和教育基地。“中国武术培训基地”充分挖掘整理沧州武术文化,开展武术专业的国际推广培训,推进“武术进校园”活动和武术段位考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承担野生动物救护、疫源疫病监测、鸟类环志、湿地研究等工作,为国家、省市野生动物救护提供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中心被命名为“全国重要野生动物疫病主动预警试点工作实施单位”“河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齐越教育研究中心”依托齐越教育馆,集展品保护、革命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努力建设成为国内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播音艺术教育研究基地,中小学教师汉语口语表达技能培训基地,京津冀语言、传播交流发展综合实训基地。  大力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与韩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40余所高校结为友好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留学韩国已成为我校国际交流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00多名学生出国交换或深造。  学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先后获得“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基地”、首批“河北省青年普法志愿者培训基地”“河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团中央授予“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优秀组织奖;被评为河北省第一批高校文化讲坛;《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环球时报》、人民网、新华网、河北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的办学成就。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张庆黎同志为我校题词:“希望沧州师范学院培养出更多靠得住、有本事、用得上的合格人才。”
0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简称“天津外大”、“天外”)是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中外求索,德业竞进”的校训精神,着力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历史沿革  天津外国语大学前身之一是始建于1921年的天津工商大学,主体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河北外国语专科学校、天津外国语专科学校。1974年,学校恢复并改名为天津外国语学院。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英语和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校区情况  学校现有五大道和滨海两个校区, 总占地面积464218.7平方米。五大道校区三个院落分布在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文化旅游区内(马场道、睦南道、郑州道)。滨海校区坐落在滨海新区大港高教生态园区内,湖光映翠,景色秀丽。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34个(外语语种32个),文学类其他专业以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门类专业23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项目11个。  学校拥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20个授权方向)。拥有5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天津市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天津市一流培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接受国内高校青年骨干访问学者和一般访问学者资格。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万余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广辅修、双学位、项目班、“外语+”与“专业+”等形式多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的翻译和外事接待服务,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研修,不断拓宽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渠道,突出具有天外特色的语言训练和复合专业教育。  学校获批2个复合型人才培养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其中求索荣誉学院获评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示范项目;与天津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共同培养国际化新闻人才。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高水平,近5万名优秀校友活跃在外交、外贸、新闻、财经、法律事务、教育等各条战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与今日头条、一汽丰田、AECOM等世界500强公司建立67个实践基地,包括凤凰卫视美洲台等多个海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全国多种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  师资队伍  数十年的办学历程,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在我国外语界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大师和翻译家,如钟作猷、金隄、朱万清、修刚等,学术薪火相传,积淀深厚。学校现有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含外聘教师)七百余人,专任教师中超过60%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部分专业达到10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教学团队、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10个、天津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8位教师入选教育部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70余人次分别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等省部级及以上各类荣誉或称号,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6人、第二层次14人、第三层次57人。学校是天津市外事翻译人才储备基地。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等高端智库。下辖1个部级研究基地——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乌克兰研究中心、葡萄牙研究中心、法国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2个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和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2个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及东北亚研究中心,5个创新团队入选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同时,依托所办孔子学院建有海外智库——中国学研究中心,基本建成了服务国家、天津以及学校发展需要的国际化特色科研平台体系。  每年举办或承办10余场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会议,组织开展近三百场由国内外知名专家、我校骨干教师主讲的求索高端学术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和天外名人大讲堂。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高水平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逐步形成了以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和区域国别问题研究为引领的科研特色。主办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天津市一级期刊;综合类文化期刊《世界文化》杂志,为传播世界各民族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学术辑刊《中译外研究》、《翻译中国》、《语言与符号》、《社会符号学》等,特色鲜明,影响较大。  国际合作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30多个国家的20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天津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的院校,同时设有“天津外国语大学来华留学生新生奖学金”,每年接收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来校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或者短期研修。依托与国外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和“2+2”、“3+1”、“4+1”等合作办学项目以及联合培养硕士、博士项目、国家汉办学生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等渠道,为学生提供到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学校积极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先后与韩国、葡萄牙、俄罗斯、哥伦比亚、乌克兰、日本、加蓬等国高校合作开设9所孔子学院,其中,韩国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葡萄牙里斯本孔子学院、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多次被国家汉办授予“先进孔子学院”荣誉称号。学校具有孔子学院奖学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资格,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确定的首批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曾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此外,学校还承接了德国歌德语言中心等教育培训项目。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9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3套国际标准的同声传译报告厅,7个语种11套国际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以及覆盖两个校区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学校学习资源丰富,两个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2.3万余㎡,藏书738万册(含多语种的电子图书),中外文报刊、杂志1600余种,88个中外文数据库;收藏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出版的近2万册中外文文献中,有520余种西文善本、名人题赠、清末线装书和汉学相关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学校体育设施完善,拥有标准运动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万余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建有游泳馆、击剑馆等现代体育场所。  社会服务  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学校的传统强项和重点学术领域。多年来,学校不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社会,承担了天津市大部分高端会晤、大型国际会议的交替传译、同声传译任务,与40余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已经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大型外事、外贸活动以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曾作为第29届北京奥组委的翻译定点服务单位,完成北京奥运会重要文献多语种的翻译工作,荣获“中国翻译事业杰出贡献奖”。依托天津市外事翻译人才储备基地,建有翻译中心,与中国外文局共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合作基地。  先后承担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智能大会、外交部天津全球推介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活动的翻译工作。学生志愿者出色完成大型展赛会、阳光助残、环境保护等多种类型志愿服务,荣获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40余项荣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外”志愿服务体系和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  发展愿景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发展”办学理念,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在国际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0
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其英译名为Alumni Association of Beijing Hospitality Institute,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是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作为中国唯一获得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学术认证的大学,学院紧密围绕旅游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酒店管理专业为特色,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艺术类高等职业学院。北戏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市私立艺培戏曲学校。2002年12月,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成立,正式举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并入学院,充实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力量。现有职工357人,专任教师23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专家67人。有北京市名师5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7人,北京市专业带头人1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开设京剧、地方戏曲、音乐、舞蹈、艺术设计和影视表演等多个专业方向,已从单一的戏曲学校发展成为综合艺术院校,培养了孙毓敏、张学津、赵葆秀、谷文月等近7000名艺术人才。 2012年2月,学院成为“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2012年底2013年初,北戏确立了“六个一工程”的纲领性章程和发展目标,即建立一批艺术生源基地;聘请一批名家、名师指导、督导教学;重点建设传统特色专业,带动全院专业建设,促成一批艺术教育科研成果的产生;打造一批北戏知名品牌教师;创排一批优秀传统和原创剧目,建立“少儿戏剧场”;推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和民族艺术传承人。2013年6月1日,北戏开办全国首家“少儿戏剧场”。它是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以少儿宜观看的剧节目为主要内容,以北戏在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集创作、演出、观摩、教育、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演出场所。少儿戏剧场秉承“戏曲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利用自身具备的剧场和艺术教育资源,培养戏曲后备力量,展示艺术教育水平,推出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少儿戏曲观众,丰富少儿文化生活,服务少儿艺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近几年,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连续创排京剧《少年马连良》、大型传统乐曲音乐会《燕落花枝》、京剧《南海子》和大型舞剧《夕照》等剧目,为北戏成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学生们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Brief introduction of Beijing Opera Art’s College  Beijing Opera Art’s Colleg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BOAC), is the only independent set of the art of Career Academy in Beijing area, approved by People's Government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registe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full-time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edecessor of BOAC was founded in 1952 in Beijing City, a private art training school. In December 2002, Beijing Opera Art’s College was established and had a full tim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2006,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Art enriched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rength of the college. Now there are 357 employees, 233 full-time teachers. Among these, 67 have the professional title, 5 distinguished teacher in Beijing City, 17 key members of the outstanding young teacher, 1 Specialty Leading Person. College recruits students in the whole country, which has several major fields, including Peking Opera, local opera, music, dance, art design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performances. It is already developed from a single opera school into a comprehensive art academy. The College cultivates nearly 7000 art talents, such as Sun Yumin, Zhang Xuejin, Zhao Baoxiu, Gu Wenyue and so on. In February 2012, the college has become "the Beij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the end of 2012 and the beginning of 2013, BOAC established the "Six Top Projects" of the programmatic charter and development goals. That is, establishing a group of art students base; hiring a number of famous masters, teacher guidance, and teaching supervisor;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pecialty,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contributing to a number of art education research; creating a number of well-known teachers of BOAC; creating and rehearsing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and original repertoires and establishing the “children's theater"; introducing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graduates and national art heritages. In June 1, 2013, the first "children's theater" opened in BOAC. It serves young children,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performance fits for children. The main body of the performance is student in the school. It is a comprehensive art performance of creation, performance, observati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ldren’s theater” adhere to the idea — Opera Education starts with kids. By the usage of its own theater and art education resources, it develops a reserve force, shows the level of art educ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outstanding artistic talent. It cultivates children's Opera audience, enriches children's cultural life and serves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It inherits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art,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reating a well-known cultural brand.  In recent years, our college continuously created and rehearsed several repertoire, Peking Opera ”Shao Nian Ma Lianliang” and “Nan Hai Zi”, large traditional music concert "Yan Luo Hua Zhi”, large dance "Xi Zhao". It creates a more powerful condition for BOAC to be a "Beij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 In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students with better conditions for learning and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outstanding culture. Our students are inspired and educated, so they can be qualified successors. We can contribute to the Chinese nation's out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0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及其前身成立于1994年,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以艺术与传媒并列命名的综合性艺术传媒类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12月2日,经北京市教委批文同意(京教函【2013】58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变更校名的批复》),学院更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学院的校训是:以老庄为友,以孔孟为友,更以智慧为友。  学院的大学精神为:忠诚无私、坚韧不拔、创新创造。  学院董事长杨波兼任院长。当前由50余名著名艺术家、院士、专家学者担任学院顾问和学科带头人。  当前学院设立有5大学科、24个专业。美术学科:美术(国画方向)、艺术教育(书法方向)、文物修复与保护(书画鉴定方向)3个专业;表演学科: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剧影视表演3个专业;设计学科: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制作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会展策划与管理、展示艺术设计7个专业;传媒学科:新闻采编与制作、影视编导、网络新闻与传播、播音与主持4个专业;财经学科: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秘、商务英语、旅游英语7个保留专业。  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紧邻国家AAAA景区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花木环绕、空气清新,是求学读书的理想场所。  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德治教、育人为本”。学院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较宽,艺术创作与展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和敬业精神的高等艺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在北京地区民办高校中具有“窗口”和示范作用的人民满意的优秀大学。  由于办学业绩较为突出,学院被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评为“先进民间组织”、“北京市自律诚信先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学院党组织三次被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团委获得了共青团北京市委授予的“以德治教、育人为本”荣誉称号,还被海淀区团委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先进团委”、“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团委”等。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党总支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在建国60周年大庆中,我院师生因参与由北京市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群众游行指挥部组织的群众游行活动并表现出色,获得了“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优秀组织奖”。2017年4月19日,市教委专家组在进校听课意见反馈会上肯定了学院“公益、规范、诚信、特色”办学名副其实。2017年5月4日,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党建巡视组莅临巡视期间,对学院党建工作和办学精神予以充分肯定。2018年4月18日,我院资助宣传工作在市资助培训大会上获得市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心点名表扬。  学院自成立前后至今坚持公益办学30年,曾多次组织北京市优秀师资赴革命老区义务讲学,培养教师,资助失学儿童少年,组织所资助的老区中学与北京市重点中学结成友好学校。三十年来,学院先后资助了陕西延安、福建龙岩、湖北黄冈等二十个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数千人,减免本院学生学费上万人次。学院精准扶贫、资助贫困子弟的范围横跨十七个省市,七百多个县,一千三百多个村,为社会培养毕业生一万余人,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达十几亿元。学院以实际行动响应并践行了习总书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的号召,为贫困家庭及其子弟谋了幸福。这也是按照中央精神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了绵薄之力。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在自身经济状况困难的情况下,连续五年,共拿出助学资金五百余万元,资助了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贫困子弟五百余人。学院“扶贫助教 济困助学”的义举和“平民化”的办学思想,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艺术界、科教界知名人士以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大力支持。  由于学院扶贫济困、公益办学突出,我院以杨波董事长兼院长为代表的品格风范,受到社会媒体的关注与多次报道。2015年1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将杨波院长的思想事迹作为典型报道。杨波院长同时被新闻频道《真诚沟通》栏目作为友善代言人播出70余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系列报道充分佐证了我院公益办学的赤诚之心,良好的社会效应,以及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学院“忠诚无私、坚韧不拔、创新创造”的大学精神,二十多年来感召了一百多位两院院士、三百余位名家大师,齐聚北艺传媒,助力人才培养。同时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创办艺术教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学院办学公益性十分突出,许多著名书画艺术家包括启功、关山月、白雪石、罗工柳、田世光、张仃、黄永玉、陈昔未、钱绍武、欧阳中石、沈鹏、刘炳森、范曾、张海、刘大为、苗再新等多年来以实际行动倾情支持学院办学。一大批艺术大师向学院捐赠艺术品力作,许多已成为绝唱。中国广播艺术团等一批艺术团体以及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冯巩、李金斗、黄宏、郭冬临、巩汉林、袁阔成、吴琼、郑绪岚等多次来学院慰问演出。2017年7月8日,著名艺术家、学院表演学科带头人雷恪生老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单志刚主任、北京电影家协会贾伟秘书长、北京音乐家协会赵金波秘书长、北京舞蹈家协会李成福秘书长、表演艺术家陈逸恒老师等出席学院表演学科文联剧场期末汇演并点评指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王梓坤、姜伯驹、王元等上百位院士鼎力支持学院办学,这些都是学院独家享有的顶级艺术、教育、科研资源,在同类院校中是不多见的。  学院以德治教、育人为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锐意培养新时代人才。2008年5月30日,申永磊、严中利两名学生党员通过新华网向全国大学生倡议:“自信、自立、自强,做敢于承担的一代”。短短三天时间,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关公开信的留言达5000多条,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众多网友留言和评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被称为新时期年轻一代的《自强宣言》。2009年6月,《中国教育报》报道学院办学成果的文章《以德治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即引起全国有关媒体强烈反响。学院每年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和教学工作会,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并不多见。2017年7月8日晚,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汇演在北京市文联剧场隆重举办,此次汇报演出的主题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年9月21日,学院召开第九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主题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2018年4月13日,学院隆重召开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实推进内涵建设,锐意培养新时代人才”为主题的第九届教学工作会议。  学院始终以教学为中心,各方面工作围绕教学中心展开并服务于教学中心,从而扎实推进学院的内涵建设。优秀的师资是以教学为中心和推进内涵建设的保证。除拥有顾问和学科带头人50余名之外,学院常设师资库,当前专兼职教师120余名,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地区重点大学、艺术院团、专业院校与重点科研院所。以专任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学院还聘请校外专家、教授组建了教学专家咨询组,每学期来校听课、督导教学工作,体现了重视教育家办学的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注和规范思想政治辅导,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与及时的德育积分考核,是学院良好学风建设和全面素质教育的保证。由于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学习、锐意进取,根据形势和调研新增专业,增聘学科带头人,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始终保持同类院校中的领先水平,青年教师显著成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学院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优良传统。常年开设国学系列课,教授“国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汉语”等知识。这使学生受到了极好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2017年4月市教委专家组来校教学检查期间,该类课程获得检查组主任的高度评价,认为授课教师以富有文言文风格的语言朗朗上口地讲解授课内容,十分文雅别致,既展示了我院教师的文化功底,又赋予课堂教学浓郁的文化色彩。学院坚持开展“大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大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数百位著名艺术家、一百余位两院院士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交流和讲学活动。在2002年北京市大学生科普演讲比赛中,学院学生表现出色,包揽一、二等奖,在首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近年,学院文艺演出不断将党建推上舞台,在莘莘学子的表演当中,抒发了学院凝聚在杨波董事长兼院长周围的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对于党、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无比热爱。  学院拥有良好的艺术教学、实践和组织艺术性社会活动的传统。2002年,学院和人民政协报社联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举办“《诗经•风•雅•颂》书画艺术展”,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马万祺、杨汝岱、张思卿,著名书画家张仃、王学仲、钱绍武、沈鹏、刘炳森等一百多位先生为学院书写《诗经》305首诗篇,展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2011年7月,学院和民建中央画院、北京网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在民族文化宫举办《江山多娇•民族团结》大型书画展,著名画家苗再新创作的描绘56个民族的56幅巨幅人物生活场景组画《民族之光》、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陈昔未、赵刚先生等创作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黄河滔滔》、《巍巍长城》、《大江东去》等巨幅山水画等引起轰动。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书画展并给予高度评价。此次展览还得到权希军、佟韦、刘艺、沈鹏、赵长青、旭宇、朱关田、邵秉仁、张飙、申万胜、张改琴、陈振濂、王家新等多位书法家的大力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兴致盎然,为表示祝贺,他欣然为此次画展题下了“民族之花多姿多彩”,在场师生无不赞叹刘主席的书法造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多次举办“两学一做”主题画展,2014年学院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梦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书法展暨壮丽江山画展》,上千人参观了此次展览,开幕式分别在央视国际“午间新闻”、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晚间新闻”、央视书画频道、西藏新闻联播等节目进行了报道,并在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全国近百家网络媒体,以及《北京日报》、《西藏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多家报刊杂志进行刊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之江新语”书画作品展》,《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京华时报》都进行了报道,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凤凰网等上百家网络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引发了广泛关注。2016年,学院组织著名书画家,创作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作品》。学院还将举办“山河颂大型书画展”。  学院有专门的就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就业相关工作。每年就业办都会根据毕业生专业特长、职业兴趣,推荐到有关单位就业。由于学院在平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职业培训,为学生走向职场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常常给予好评。学院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截至到2016年10月31日达到99%,其中初次就业率达95.5%,签约率83%。2017届毕业生截至2017年6月26日,已就业92%,截至7月底前后接近100%。对于我院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表现,雇主满意度达84%以上。各项指标在北京地区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  学院努力“融入、融合、融通”,着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校合作。十九大倡议:“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学院现拥有多个实验、实习、实训室、录像室,其中网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学院联合成立的网信车间,作为重要的实训基地,已经有一个车间建设并投入运营,充分地保障了学生实习及实训教学的需求。学院还建立了北艺剧场、舞蹈教室、琴房、表演教室、钢琴教室等实践教室。另外,学院还与国家话剧院、中国水墨画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将进一步开创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与知名影视机构、大型文化公司建立更多、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切实深化校企合作,为高职学生实践教学、学生就业实习创造更多良好条件与成才机会,为学院发展带来更多美好契机。按照2018年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议对北京高校提出的“融入、融合、融通”的要求,我院将与在京部分本科院校合作,举办本科或高职教育,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真正实现融合发展、共同发展。  在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新征程”为特点的大好形势下,党和国家在实施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之际,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战略发展目标。我院作为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要借一批高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契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中找准定位,进一步借鉴中外高校办学经验,创新思路,不断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现为动力源泉,继续以愚公移山精神为完成“十万工程”和实现教育层次上水平、上台阶的目标砥砺前行。学院不断努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速加快教育现代化,办成一所具有艺术传媒特色,资源丰富、学科优化、师资雄厚、学术氛围浓郁、人才培养精尖、管理模式先进的优秀大学。
0
电子工程世界

电子工程世界

电子工程世界(EEWorld)是一家专为中国电子工程师和电子设计主管提供电子技术开发应用资讯的网络传媒。其内容服务核心是快速传播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电子元器件的最新技术产品,深入挖掘并分享各类电子设备开发经验和电子技术应用知识,提供电子工程师和设计主管所需要的各种工具资料。频道包括:汽车电子,手机便携,数字电视,网络通信,工业控制,测试测量,安防电子,医疗电子,单片机,嵌入式,模拟电子,DSP,电源管理,FPGA,RF无线,光电显示,传感技术,缓冲存储,MEMS,半导体设计制造,LED.
0